琴按:原书章内无小标题,为方便阅读,本电子版添加章内标题。电子版内容由手工录入,虽经多次校勘,错误仍在所难免,敬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意,并使用“读者留言”功能不吝指正。
“律诗”称“近体诗”,又称“今体诗”,盖与“古体”为对待名词;萌蘖于齐、梁,而大成于唐之沈(佺期)、宋(之问)。其体严对偶,拘平仄,有一定之法式,不可或逾。有谐协之音,与整齐之美,于诗歌为一变革;而不善者为之,往往流于平板庸腐;此其得失利病之大较也。
世称“永明(齐武帝年号)文学”,应用四声八病之说,以制诗歌;而竟陵王子良(武帝子)实为提奖。所谓“竟陵八友”(萧衍、王融、谢朓、任昉、陆倕、范云、萧琛),多数研钻声律,而尤以沈约(字休文,吴兴武康人)、王融(字元长,琅琊临沂人)世为甚。《南齐书·陆厥传》称:“约等文(当时以有韵者为文,无韵者为笔)皆用宫商,以平、上、去、入为四声,以此制韵,不可增减,世呼为‘永明体’。”此体之兴,据钟嵘称:“王元长创其首,谢朓、沈约扬其波。三贤或贵公子孙,幼有文辨;于是士流景慕,务为精密,襞积细微,专相凌架;故使文多拘忌,伤其真美。”(《诗品》)嵘虽持反对之论,而当时风气所趋,终于造成新局。王、沈之作,虽尚不能称为后来之所谓“律诗”,而已规模略具;例如王融之《萧谘议西上夜集》);
平仄对偶,皆渐趋严谨;所异于“律诗”者,惟多至十句,及“失黏格”耳。
梁武帝(萧衍)虽不遵用四声(帝问周捨曰:“何谓四声?”捨曰:“天子圣哲是也。”),而笃好文学;其子简文帝、元帝,皆喜为轻艳之词,当时号为“宫体”;而精研律切,俨然律体之先。如简文《折杨柳》,五言八句,其中“叶密鸟飞碍,风轻花落迟”,直“律诗”之佳联。嗣是何逊(字仲言,东海剡人)、吴均(字叔痒,吴兴人)、王筠(字元礼,琅琊临沂人)、柳恽、庾肩吾之徒,莫不闻风兴起,争为啴缓。逊诗尤近唐人律体。如所作《慈姥矶》:
几与初唐人格调无殊。齐代阴铿(字子坚),与逊齐名;杜甫所谓“颇学阴何苦用心”,可想见其句律之精警。此外如江总(字总持,济阳考城人)、张正见(字见颐,清河东武城人)、徐陵(字孝穆,东海剡人),及北周之庾信(字子山,南阳新野人,肩吾子)、王褒(字子渊,琅琊临沂人),隋之薛道衡(字元聊,河东汾阴人)、虞世基(字茂世,会稽馀姚人)等,皆为“律诗”进展历程中之主要人物;而以庾信为之魁;杜甫称之曰:“清新庾开府”,又曰:“庾信文章老更成。”结齐梁新体之局,而下开唐人律诗之盛,庾信为承先启后之诗杰矣。兹录咏怀一首为例:
唐初承陈隋旧习,旋有“上官体”与“四杰体”之产生。上官仪(字游龙,陕州陕人)为诗,绮错婉媚,人多效之,谓为“上官体”。仪标“六对”之说,所谓正名对、同类对、连珠对、双声对、叠韵对、双拟对(说详《诗苑类格》,引见谢无量《中国大文学史》);其女孙婉儿继之,对法益精,因以促成“律诗”之建立。王勃(字子安、绛州龙门人)、杨炯(华阴人)、卢照邻(字升之,范阳人)、骆宾王(义乌人),号“初唐四杰”,王世贞称其“词旨华丽,固缘陈隋之遗;骨气翩翩,意象老境,超然胜之,五言遂为律家正始”(《艺苑危言》)。宾王有《在狱咏蝉》:
兴寄遥深,属对工切。盖律诗至此,已渐臻成熟之境,风骨亦视齐梁为高矣。
迨沈佺期(字云卿,相州内黄人)、宋之问(字延清,虢州弘农人)出,承沈约、庾信之馀波,“又加靡丽,回忌声病,约句准篇,如锦绣成文”(《全唐诗话》),而律诗乃正式成立。独孤及称之曰:“言之而中伦,歌之而成声,缘情绮靡之功,至是始备。”沈宋之外,又辅之以杜审言(字必简,襄州襄阳人),学者宗之,而律诗遂风靡一世矣。兹举沈、宋诗各一首以示例:
《古意呈补阙乔知之》沈佺期
《度大庾岭》宋之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