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按:原书章内无小标题,为方便阅读,本电子版添加章内标题。电子版内容由手工录入,虽经多次校勘,错误仍在所难免,敬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意,并使用“读者留言”功能不吝指正。
今之所谓“词”,为“曲子词”之简称;在唐宋间,或称“曲子词”(《花间集序》),或称“今曲子”(《碧绿漫志》),或仅称“曲子”(《画墁录》)。至称“长短句”,或曰“诗馀”,则又晚出之名,非其朔也。
“曲子词”之兴起,当溯源于《乐府诗集》中之“近代曲辞”。郭茂倩云:“近代曲者,亦杂曲也;以其出于隋、唐之世,故曰近代曲也。隋自开皇初,文帝置七部乐:一曰《西凉伎》,二曰《清商伎》,三曰《高丽伎》,四曰《天竺伎》,五曰《安国伎》,六曰《龟兹伎》,七曰《文康伎》。至大业中,炀帝乃立《清乐》、《西凉》、《龟兹》、《天竺》、《康国》、《疏勒》、《安国》、《高丽》、《礼毕》以为九部;乐器工衣,于是大备。唐武德初,因隋旧制,用九部乐。太宗增《高昌乐》,又造《燕乐》而去《礼毕曲》;其著令者十部:一曰《燕乐》,二曰《清商》,三曰《西凉》,四曰《天竺》,五曰《高丽》,六曰《龟兹》,七曰《安国》,八曰《疏勒》,九曰《高昌》,十曰《康国》,而总谓之《燕乐》;声辞繁杂,不可胜纪。凡燕乐诸曲,始于武德、贞观,盛于开元、天宝,其著录者十四调,二百二十二曲。”(《乐府诗集》七九)据此,知隋唐间为“燕乐杂曲”之创作极盛时代。
《乐府诗集》所载“近代曲”,计与《教坊记》合者,有《抛球乐》、《破陈乐》、《还京乐》、《千秋乐》、《长命女》、《杨柳枝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望江南》、《想夫怜》、《凤归云》、《离别难》、《拜新月》、《征步郎》、《太平乐》、《大郎神》、《胡渭洲》、《杨下采桑》、《大酺乐》、《山鹧鸪》、《醉公子》、《叹疆场》、《如意娘》、《何满子》、《水鼓子》(《教坊记》作《水沽子》)、《绿腰》、《凉州》、《伊州》、《甘州》、《采桑》、《霓裳》、《雨霖铃》、《回波乐》等三十二曲;并其馀刘禹锡之《潇湘神》,白居易、刘禹锡之《忆江南》,王建之《宫中调笑》,韦应物之《调笑》,戴叔伦之《转应词》,吉中孚妻张氏之《拜新月》为长短句,确立后来“词”体外,馀并五七言诗;则知开元、天宝间,虽“燕乐杂曲”盛行,而仍以旧体诗入曲;朱熹所谓“古乐府只是诗,中间却添许多泛声;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,逐一添个实字,遂成长短句”(《朱子语类》百四十)者;在此时风气尚未大开;又王灼所云“唐时古意亦未全丧”(《碧鸡漫志》一)是也。
依“燕乐杂曲”之声,因而创作新词者,前人则以李白《菩萨蛮》、《忆秦娥》二词,为百代词曲之祖(黄昇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)。然二词晚出,且来历不明,近人已多疑之;而谓“依曲拍为句”之词,实始于刘禹锡、白居易(参看胡适《词的启源》)。惟考之《乐府诗集》,隋炀帝及其臣王胄同作之《纪辽东》,实为后来“倚声填词”之“滥觞”。特为拈出比勘如下:
炀帝作:
王胄作:
综观一调四词,虽平仄尚未尽谐,而每首八句六叶韵,前后段各四句换韵,句法则七言与五言相间用之,四词无或差舛,形式最与唐末五代“令曲”相近;郭氏录冠《近代曲辞》,其为后来“倚声填词”之祖明矣。
“词”在隋代,既有创作,何以中间歇绝,竟鲜嗣音?推其最大原因,一为上大夫守旧心理,不甘俯就“胡夷里巷之曲”,为撰新词;一为乐工多取名人诗篇,为加“泛声”合之弦管(参看《词学季刊》创刊号拙著《词体之演进》);前者为中国文人傲慢性之表现,后者足以助长其偷怠心理;长短句词发展之迟缓,皆此两重心理,作崇于其间也。
《尊前集》收唐人“词”,有明皇之《好时光》一首,李白之《连理枝》一首、《清平乐》五首、《菩萨蛮》三首、《清平调》三首,韦应物之《调笑》二首、《三台》二首,王建之《宫中三台》二首、《江南三台》四首、《宫中调笑》四首,杜牧之《八六子》一首,刘禹锡之《杨柳枝》十二、《竹枝》十首、《纥那曲》二首、《忆江南》一首、《浪淘沙》九首、《潇湘神》二首、《抛球乐》二首,白居易之《杨柳枝》十首、《竹枝》四首、《浪淘沙》六首、《忆江南》一首、《宴桃源》三首,卢贞之《杨柳枝》一首,张志和之《渔父》五首,司空图之《酒泉子》一首,韩偓之《浣溪沙》二首,薛能之《杨柳枝》十八首,成文幹之《杨柳枝》十首,温庭筠之《菩萨蛮》五首。自韦应物以下,皆开元、天宝以后人,其词又多为五七言绝句诗体;在温庭筠以前,长短句词,固未风行于士大夫间也。欧阳炯《花间集序》称“在明皇朝,则有李太白之应制《清平乐调》四首”,不及其他;而所谓“《清平乐调》”,果为《尊前集》所载之《清平乐》,抑为七言绝句体之《清平调》?未易遽下断语。至明皇《好时光》:
据近人刘毓盘之说,谓:“此词疑亦五言八句诗,如‘偏’、‘莲’、‘张敞’、‘个’等字,本属和声,而后人改作实字。”(《词史》)志和《渔父》,亦七言绝句诗,特于第三句减一字,化作三字两句耳。然则“并和声作实字,长短其句,以就曲拍者”(《全唐注》),虽在开元、天宝早肇其端,而当时士大夫间,固不轻于尝试也。